📊 今日投资要点总结
关键数据
- 🟢 买入信号: 4个
- 🔴 卖出信号: 2个
- ⚠️ 投资避坑: 8个
- 🎯 投资机会: 11个
市场情绪
📈 偏乐观: 买入信号多于卖出信号,市场情绪相对积极
📈 买入信号
1. 币安HODLer空投上线Falcon Finance (FF),将于9月29日上线现货交易
投资标的: Falcon Finance (FF)
分析理由: 币安上线第46期HODLer空投项目,为链上流动性和收益提供通用抵押基础设施
来源: PANews - PA日报 | Forward Industries持有的SOL浮亏2.45亿美元;Kraken完成5亿美元融资
2. 持有至少200个币安Alpha积分可申领270个HANA代币空投
投资标的: Hana Network (HANA)
分析理由: Binance Alpha首个上线Hana Network,符合条件的用户可获得空投
来源: PANews - PA日报 | Forward Industries持有的SOL浮亏2.45亿美元;Kraken完成5亿美元融资
3. 币安钱包公布Mira(MIRA)空投参与门槛,第1阶段需达到196积分
投资标的: Mira Network (MIRA)
分析理由: 币安Alpha首个上线Mira Network,符合条件的用户可获得空投奖励
来源: PANews - PA日报 | Forward Industries持有的SOL浮亏2.45亿美元;Kraken完成5亿美元融资
4. 文章推荐投资A500指数ETF,该ETF对标标普500,由专业指数公司开发,成份股500只,均为手工筛选的龙一龙二企业
投资标的: A500指数ETF
分析理由: 营收高、利润高、估值低,管理费比上一只ETF便宜75%,是有史以来最低的管理费,同时配置正副两位基金经理
来源: 闲画生财 - 干了这碗鸡汤
📉 卖出信号
1. 以太坊联创Jeffrey Wilcke向Kraken存入1000枚ETH意图出售
投资标的: ETH
分析理由: 以太坊联合创始人向交易所存入1000枚ETH(价值400万美元)意图出售
来源: PANews - PA日报 | Forward Industries持有的SOL浮亏2.45亿美元;Kraken完成5亿美元融资
2. Hypervault疑似发生Rug Pull,约360万美元被转移
投资标的: Hypervault相关资产
分析理由: 约360万美元加密资产被提取并混币,疑似Rug Pull事件
来源: PANews - PA日报 | Forward Industries持有的SOL浮亏2.45亿美元;Kraken完成5亿美元融资
⚠️ 投资避坑
1. Forward Industries以232美元均价购买SOL目前浮亏2.45亿美元
经验教训: 避免在市场高位大额追涨,需控制仓位和成本
来源: PANews - PA日报 | Forward Industries持有的SOL浮亏2.45亿美元;Kraken完成5亿美元融资
2. 宁某某因AI生成虚假比特币文章被行政处罚
经验教训: 投资决策需基于真实可靠信息,避免传播虚假内容
来源: PANews - PA日报 | Forward Industries持有的SOL浮亏2.45亿美元;Kraken完成5亿美元融资
3. Solana投资面临流量外流挑战,活跃地址数下降63.5%,资金净流出6340万美元
经验教训: 需关注公链生态活跃度变化,及时调整投资策略
来源: PANews - 9大公链新观察:公链之王即将易主?Solana退潮与BSC的强势崛起
4. Base链日活用户从240万降至79.7万,降幅67%,资金净流出9960万美元
经验教训: 需综合评估用户粘性和资金流向,避免单一指标误导
来源: PANews - 9大公链新观察:公链之王即将易主?Solana退潮与BSC的强势崛起
5. 基金行业早期过度依赖主动基金,未能及时转型ETF
经验教训: 应及时把握行业趋势,主动转型创新产品
来源: 闲画生财 - 干了这碗鸡汤
6. 行业内耗严重,过度关注网络负面评价影响决策
经验教训: 应专注产品创新,减少外界干扰
来源: 闲画生财 - 干了这碗鸡汤
7. 大厂难以效仿AI Native组织形式,组织架构调整困难
经验教训: 传统大公司应尽早布局AI组织变革
来源: 42章经 - 组织能力才是 AI 公司真正的壁垒|42章经
8. 经验丰富者可能成为AI转型负担,不愿接受新工具
经验教训: 应重视学习能力而非单纯经验
来源: 42章经 - 组织能力才是 AI 公司真正的壁垒|42章经
🎯 重要投资机会
1. Kraken完成5亿美元融资估值达150亿美元,计划2026年IPO
相关行业: 加密货币交易所
投资周期: 1-2年
来源: PANews - PA日报 | Forward Industries持有的SOL浮亏2.45亿美元;Kraken完成5亿美元融资
2. Centrifuge在Base网络推出首个获S&P授权的区块链S&P 500指数基金SPXA
相关行业: RWA(真实世界资产)
投资周期: 中长期
来源: PANews - PA日报 | Forward Industries持有的SOL浮亏2.45亿美元;Kraken完成5亿美元融资
3. 上市公司积极增持加密资产,机构配置需求增长
相关行业: 数字资产
投资周期: 中长期
来源: PANews - PA日报 | Forward Industries持有的SOL浮亏2.45亿美元;Kraken完成5亿美元融资
4. BSC链强势崛起,日活地址480万超越Solana,交易量增长6倍,技术升级提升竞争力
相关行业: 公链基础设施
投资周期: 中期
来源: PANews - 9大公链新观察:公链之王即将易主?Solana退潮与BSC的强势崛起
5. 以太坊主网稳定增长,日交易笔数创历史新高,稳定币市值增长近一倍至1617亿美元
相关行业: 公链基础设施
投资周期: 长期
来源: PANews - 9大公链新观察:公链之王即将易主?Solana退潮与BSC的强势崛起
6. Avalanche链上活动异常激增,日活地址创2900万记录,RWA和稳定币成为发展重点
相关行业: 公链基础设施
投资周期: 中长期
来源: PANews - 9大公链新观察:公链之王即将易主?Solana退潮与BSC的强势崛起
7. ETF产品高端化趋势,对标国际资管巨头先锋领航
相关行业: ETF基金
投资周期: 中长期
来源: 闲画生财 - 干了这碗鸡汤
8. 宽基ETF和行业ETF同步发展机会
相关行业: ETF基金
投资周期: 未来3-5年
来源: 闲画生财 - 干了这碗鸡汤
9. AI Native工程工具和平台投资机会
相关行业: AI工具软件
投资周期: 2-3年
来源: 42章经 - 组织能力才是 AI 公司真正的壁垒|42章经
10. GTM(Go-to-Market)自动化投资机会
相关行业: 销售自动化
投资周期: 3-5年
来源: 42章经 - 组织能力才是 AI 公司真正的壁垒|42章经
11. AI Native组织模式相关服务投资机会
相关行业: 组织咨询服务
投资周期: 3-5年
来源: 42章经 - 组织能力才是 AI 公司真正的壁垒|42章经
📚 今日文章列表
- 今天亏7万多,竟然八周连续盈利了~ - 望京博格投基 (21:37)
- PA日报 | Forward Industries持有的SOL浮亏2.45亿美元;Kraken完成5亿美元融资 - PANews (18:56)
- 9大公链新观察:公链之王即将易主?Solana退潮与BSC的强势崛起 - PANews (18:56)
- 干了这碗鸡汤 - 闲画生财 (17:27)
- 组织能力才是 AI 公司真正的壁垒|42章经 - 42章经 (16:30)
- 最新数据:散户开始冲公募基金了? - 望京博格投基 (12:34)
- 最新数据:散户开始冲公募基金了? - 望京博格投基 (06:42)
📖 文章全文
1. 今天亏7万多,竟然八周连续盈利了~
作者: 望京博格投基
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bLQyc3ERN5OR4UAPAioYFQ
发布时间: 2025-09-26T21:37:53
望京博格投基
- 今天亏7万多,竟然八周连续盈利了~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
, ,
轻触阅读原文
望京博格投基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微信扫一扫
使用小程序
× 分析
__
![跳转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可打开此内容,
使用完整服务
: , , , , , , , , , , , , 。 视频 小程序 赞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分享 留言 收藏 听过
2. PA日报 | Forward Industries持有的SOL浮亏2.45亿美元;Kraken完成5亿美元融资
作者: PANews
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rD6inM83ZKSueoiEWr2ZKw
发布时间: 2025-09-26T18:56:51
今日要闻提示:
币安HODLer空投上线Falcon Finance (FF),将于9月29日上线现货交易
以太坊现货ETF昨日净流出2.51亿美元,已连流出4日
Plasma确认IC0预存计划参与用户均获得价值约8390美元的XPL空投
Forward Industries此前232美元均价购买的约13.4亿美元SOL目前浮亏2.45亿美元
Kraken完成5亿美元融资,估值达150亿美元
上市公司Caliber斥资400万美元增持LINK代币,总持仓规模升至1010万美元
宏观
第221次以太坊ACDE会议:Fusaka主网升级后将区块默认Gas上限提升至6000万
据Christine Kim总结,第221次以太坊ACDE会议聚焦Fusaka升级公开测试网进展。四个客户端团队尚未发布测试网版本,但开发者一致同意按计划于10月1日激活升级。会议还决定Fusaka主网升级后将区块默认Gas上限提升至6000万。此外,Glamsterdam升级相关EIP测试推进,EIP流程将优化为每项提案指定联系人。OpenZeppelin工程师介绍EIP 7819,旨在简化智能合约委托账户创建与更新。
宁某某因AI生成“比特币女厅官”虚假文章被处罚
据蓝鲸新闻报道,河南宜阳县网信部门近日查处网民宁某某在公众号发布AI生成的《比特币女厅官景某某:327枚比特币背后的疯狂贪腐路》虚假文章。经调查,贵州省纪委已辟谣该内容不实。宁某某对违法行为供认不讳,公安机关依法予以行政处罚。 上月曾报道,贵州纪委监委宣传部:景亚萍利用政府服务器挖出327枚比特币为谣言。
彭博分析师:Bitwise已向美国SEC递交Hyperliquid ETF申请
彭博分析师James Seyffart在X平台发文表示,Bitwise已向美国SEC递交Hyperliquid ETF(交易所交易基金)申请。
项目动态
币安HODLer空投上线Falcon Finance (FF),将于9月29日上线现货交易
币安宣布上线第46期HODLer空投项目Falcon Finance (FF),该项目为链上流动性和收益提供通用抵押基础设施。用户在2025年9月14日08:00至9月17日07:59(UTC+8)期间通过BNB申购保本赚币或链上赚币产品,可获得空投分配。FF充值通道将于9月26日18:00(UTC+8)开放,币安将于9月29日21:00(UTC+8)上线FF并开通USDT、USDC、BNB、FDUSD和TRY的交易对,适用种子标签交易规则。FF代币总供应量为100亿,其中1.5%用于HODLer空投,
Bithumb将新增FLUID与CUDIS至韩元交易市场
韩国加密交易所Bithumb宣布即将上线FLUID与CUDIS,并支持韩元交易市场。FLUID的支持网络为Ethereum,其他网络的充值暂不支持。
PeckShield:Hypervault疑似发生Rug Pull,约360万美元被转移
据PeckShield监测,Hypervault发生异常资金转移,约360万美元加密资产被提取。资金从Hyperliquid桥接至以太坊网络后被兑换为ETH,其中752枚ETH已被存入TornadoCash进行混币操作。目前事件疑似为Rug Pull,用户需警惕相关风险。
币安钱包公布Mira(MIRA)空投参与门槛,第1阶段需达到196积分
币安Alpha成为首个上线Mira Network (MIRA) 的平台,Alpha交易将于今日(9月26日)18:00(UTC+8)开始。符合条件的用户可在交易开始后24小时内,通过Alpha活动页面申领100个MIRA代币空投。空投分两阶段发放:第一阶段(前18小时)需持有至少196个Alpha积分;第二阶段(后6小时)需持有至少150个Alpha积分,先到先得,且分数门槛每小时降低15分。
持有至少200个币安Alpha积分可申领270个HANA 代币空投
Binance Alpha 是首个上线 Hana Network(HANA)的平台,Alpha 交易将于 2025 年 9 月 26 日 19:00(UTC+8)开始。 交易开始后,持有至少 200 个 Alpha 积分的用户可申领 270 个 HANA 代币空投。
Fractal Bitcoin在以太坊链上推出封装代币Wrapped FB (WFB)
Fractal Bitcoin在以太坊链上推出基于ERC-20的封装代币Wrapped FB (WFB),旨在将比特币原生价值带入以太坊生态,据悉每个 WFB代币都由Fractal 主网上预留的FB代币1:1支持,其储备可在链上公开验证。初始210 万枚FB代币将被锁定在Fractal主网上并以WFB的形式在以太坊上发行。
Centrifuge在Base网络推出S&P 500指数基金SPXA
据CoinDesk报道,RWA项目Centrifuge宣布在Coinbase Base网络推出首个获S&P道琼斯指数授权的区块链S&P 500指数基金SPXA。该基金由Janus Henderson和Centrifuge旗下Anemoy管理,支持全天候交易并公开持仓。FalconX为锚定投资方,Wormhole负责跨链扩展。
UXLINK发布合约迁移计划:取消销毁机制,保留跨链功能
据官方消息,UXLINK发布合约迁移计划,将在ETH主网上以1:1的比例兑换10亿枚UXLINK代币。新合约取消了销毁机制;中心化交易所 (CEX) 和链上用户可以手动或通过门户网站进行兑换。黑客首次转账时拍摄的快照将决定用户是否符合兑换资格。CEX首批兑换预计1-5个工作日内完成,具体时间取决于CEX响应时间。CEX额外补偿时间表取决于稳定币的恢复情况。链上兑换工具预计5个工作日内开发并上线。将为受影响的用户提供单独的补偿计划。UXLINK正积极追回黑客通过DEX、跨链桥和CEX出售的资产。根据追回进度,UXLINK将为社区(包括CEX用户)提供补偿方案,包括但不限于回购计划、质押奖励/福利、交易激励。
Robinhood US将上线WLFI
据市场消息,Robinhood US将上线WLFI。
重要数据
以太坊现货ETF昨日净流出2.51亿美元,已连流出4日
据SoSoValue数据,美东时间9月25日以太坊现货ETF单日净流出2.51亿美元,连续第4日录得净流出。其中,富达FETH净流出1.58亿美元,历史累计净流入25.86亿美元;灰度ETHE净流出3026.57万美元,历史累计净流出45.92亿美元。 截至目前,以太坊现货ETF总资产净值255.91亿美元,净资产占以太坊总市值5.46%,历史累计净流入133.73亿美元。
比特币现货ETF昨日净流出2.58亿美元,贝莱德IBIT逆势净流入
据SoSoValue数据,美东时间9月25日比特币现货ETF单日净流出2.58亿美元。其中,贝莱德IBIT逆势净流入7969.79万美元,历史累计流入608.56亿美元;富达FBTC净流出1.15亿美元,历史累计流入122.24亿美元。 截至目前,比特币现货ETF总资产净值1443.52亿美元,净资产占比特币总市值6.64%,历史累计净流入572.33亿美元。
3个地址买入超2200万美元的XPL代币
链上数据显示,地址0x8393出售249,999枚HYPE(约1050万美元),买入792万枚XPL。地址0xcc07向Hyperliquid存入627万美元USDC,买入528万枚XPL,成交价为1.19美元。地址0xF555存入600万美元USDC,买入570万枚XPL,成交价为1.05美元。
Plasma确认IC0预存计划参与用户均获得价值约8390美元的XPL空投
据Decrypt报道,Plasma确认,所有参与预存计划的用户均获得了价值8,390美元的XPL代币,即使他们最终没有通过IC0实际购买XPL。Plasma表示在其主网测试版上线的三个小时内,半数IC0参与者已经领取了他们的代币。Plasma为所有预存用户共分配了2,500万枚代币,这些代币将平均分配给所有预存者,也就是说,无论存入1美元还是10,000美元,获得的额外奖励都是相同的。 Plasma的主网Beta版上线和代币TGE与其稳定币原生数字银行Plasma One在同周推出。该数字银行的卡将使用Plasma区块链作为支付通道,并声称消费可返现4%。Plasma高管表示,本次发布是前进的第一步,未来还有更多动作计划推出。
以太坊联创Jeffrey Wilcke向Kraken存入1000枚ETH,价值400万美元
据Onchain Lens监测,以太坊联合创始人Jeffrey Wilcke向Kraken存入1000枚ETH,价值400万美元,意图出售。
Plasma初期质押时购入5000万枚USDC的巨鲸获得价值约4056万美元的XPL
据链上分析师@ai_9684xtpa监测,今年六月Plasma初期质押时投入5000万枚USDC的巨鲸/机构0x790...41023(两个月前该地址又追加了270万枚USDT的质押),该地址获得了54,081,783.66枚XPL,按当前价格计算价值约4056万美元。
Forward Industries此前232美元均价购买的约13.4亿美元SOL目前浮亏2.45亿美元
据 Lookonchain 监测,Forward Industries 此前以 232 美元的均价购买了 6,822,000 枚 SOL(当前价值约 13.4 亿美元),目前面临超过 2.45 亿美元的浮亏。
融资/收购
Kraken完成5亿美元融资,估值达150亿美元
据Fortune报道,加密货币交易所Kraken已于本月完成5亿美元融资,最新估值为150亿美元。此次融资无主领投资方,由Kraken自行设定条款,投资方包括Tribe Capital及其联合CEO Arjun Sethi个人等。 Kraken今年以15亿美元收购NinjaTrader,用户增加200万,此次融资为Kraken推进IPO做准备,并计划2026年IPO。Kraken主营专业及机构客户,近期推出xStocks等产品,推动传统金融与加密资产融合。
社交交易应用Share完成500万美元融资,Coinbase Ventures等参投
据Blockworks报道,Genie创始人Scott Gray推出社交交易应用Share,并完成500万美元融资,投资方包括Coinbase Ventures、Collab+Currency、Palm Tree Crypto等。Share支持Solana、Base和Ethereum三大公链,实时展示用户链上交易动态,允许跟踪钱包、查看行情并进行代币交易。每个钱包自动生成Share个人资料,用户可关联多个钱包及Farcaster账号。Share将与Fomo等同类产品及Robinhood、Coinbase等巨头的社交功能展开竞争。
Honeycomb Protocol已从Solana Labs收购GameShift
据Blockworks报道,Honeycomb Protocol已从Solana Labs收购GameShift,将两种互补的技术栈相结合,推动Web3游戏进入主流消费市场。交易条款暂未公开。GameShift最初由Solana Labs内部开发,旨在简化游戏添加Web3元素的过程,让游戏工作室无需依赖专业的区块链工程师。合并后的平台将开发者工具与Web3用户体验相结合,旨在解决阻碍Web3游戏普及的发行、变现和可用性难题。其计划是将GameShift打造为“消费者入口”,通过免Gas钱包、无感交易等功能降低非加密游戏玩家的进入门槛,同时利用Honeycomb的SDK提供底层游戏逻辑和高性能压缩技术,大幅降低链上成本。
机构级流动性金库初创公司RockSolid完成280万美元Pre-Seed轮融资
据The Block报道,机构级流动性金库初创公司RockSolid完成280万美元Pre-Seed轮融资,由Castle Island Ventures领投,Blockchain Builders Fund、GSR、Kindred Ventures、Rocket Pool 和斯坦福区块链加速器等参投。该公司同期推出首个集成至Rocket Pool前端的官方rETH金库。新资金将用于扩展技术、运营及市场团队。RockSolid的首个产品为白标单点击rETH金库,直接嵌入Rocket Pool质押应用界面,为持有者提供定制化DeFi策略入口。Castle Island Ventures创始合伙人Nic Carter强调,该方案旨在降低机构与社区参与DeFi的门槛。目前Rocket Pool作为第三大去中心化质押协议,锁仓价值超27亿美元。
基于区块链的小额贷款公司Divine完成66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Paradigm领投
据官方消息,基于区块链的小额贷款公司Divine完成66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Paradigm领投,Nascent 参投。据悉,Divine于2024年12月推出了基于稳定币的自动化低抵押借贷系统Credit,已向全球 10 万多名独立借款人发放了 17.5 万笔贷款。
GCEX Group已收购管理资产规模超6000万美元的加密经纪商GlobalBlock
据Finance Magnates报道,GCEX Group已收购专注于服务高净值客户的加密货币经纪商GlobalBlock,后者管理资产规模超6000万美元。此次并购使GCEX得以将业务范围从核心的场外交易服务延伸至高净值人群财富管理领域。GCEX持有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丹麦金融监管局及迪拜虚拟资产监管局颁发的运营牌照。公司计划通过这些合规资质,优化GlobalBlock财富管理客户的入驻流程。合并后的实体将与Galaxy Digital等传统金融巨头,以及新兴的加密
机构持仓
AlphaTON Capital完成7100万美元融资并购入首批TON
据GlobeNewswire报道,AlphaTON Capital宣布完成约7100万美元融资,包括3620万美元私募和3500万美元贷款(从BitGo),并已购入首批约3000万美元TON代币,成为TON全球主要持有者之一。公司计划在2025年第四季度将TON持仓提升至1亿美元,并将参与TON网络验证、质押及生态项目投资。
上市公司Pop Culture计划未来一年增持1000枚BTC
据美通社报道,美股上市公司Pop Culture计划未来一年额外购入1000枚BTC,以支持其建立规模达1亿美元的“Crypto Pop Fund”数字潮流基金,该公司上周披露已斥资3300万美元买入300枚BTC。
上市公司Hyperion DeFi增持约17.64万枚HYPE,总持仓已超171万枚
据Globenewswire报道,HyperionDeFi(纳斯达克股票代码:HYPD)今天宣布,它已额外购入了176422枚HYPE代币,将其总持有量扩大至1,712,195枚HYPE,平均购买价格为每枚代币38.25美元。
上市公司ETHZilla拟向Puffer部署约4700万美元的以太坊以提升储备收益
据美通社报道,以太坊财库公司ETHZilla(纳斯达克代码:ETHZ)宣布,计划向流动性质押再投资协议Puffer部署约4700万美元的以太坊,约合10,600枚ETH,公司期望借此提升其以太坊资产储备的收益。
上市公司Scilex已完成以股票置换价值2亿美元比特币的交易
据Globenewswire报道,创新型创收公司Scilex Holding Company(纳斯达克股票代码:SCLX)宣布,已根据与一家机构投资者签署的《证券购买协议》完成此前披露的交易,以所持多数控股子公司Semnur Pharmaceuticals, Inc.价值2亿美元的普通股,换取了价值2亿美元的比特币。目前,Scilex的加密账户已收到这2亿美元的比特币。
法国投资公司Melanion拟筹集5000万欧元资金,全部用于购买比特币
据美通社报道,法国投资公司Melanion Capital宣布启动一项新的战略举措,将其定位为实施比特币储备运营模式(BTOC)的私人资产管理公司。Melanion声称:“与上市公司模式不同,Melanion的私营架构使其在应对波动性、构建交易和管理流动性方面具备更大的灵活性;该公司将直接在其自身资产负债表上应用这一战略,在为其他私营企业提供成为BTOC的框架之前,率先展示可持续比特币储备的样貌。”为加速这一战略的实施,Melanion董事会计划筹集5000万欧元资金,全部用于比特币配置。
上市公司Caliber斥资400万美元增持LINK代币,总持仓规模升至1010万美元
据Globenewswire报道,多元化房地产和数字资产管理平台Caliber(纳斯达克股票代码:CWD)宣布,其完成对Chainlink (LINK)代币的400万美元战略性收购,进一步加强了其数字资产财库 (DAT) 战略。Caliber以平均每枚21.81美元(含费用及支出)的价格购入183,421枚LINK代币。此次购买使Caliber目前持有的LINK代币总数增至467,632枚,价值约1,010万美元。
PANews成立于2018年4月,是区块链和Web3.0领域领先的智库型信息平台,为用户提供国际视野的前沿资讯与研报。
社区:
> 官网: PANewsLab.com > > X:@PANewsLab、@PANewsCN > > Weixin:PApanda007
点个【 在看 】,你最好看
3. 9大公链新观察:公链之王即将易主?Solana退潮与BSC的强势崛起
作者: PANews
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6nJaq5QlrXOXpOANue7tyQ
发布时间: 2025-09-26T18:56:51
作者:Frank,PANews
2025年秋季,公链领域的竞争格局风云变幻,一场围绕用户、资金和生态热度的攻防战正愈演愈烈。昔日的王者Solana又迎来一次流量退潮的挑战,而BNB Chain则凭借强大的新生态和技术升级,发起了强势的“虹吸效应”。与此同时,以太坊主网在喧嚣之下稳步增长,Layer2赛道则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复杂景象。
PANews将深入剖析各大主流公链的最新数据,揭示这场流量迁徙背后的深层动因与未来趋势。
01
- Solana:多项数据指标下滑面临流量外流挑战
Solana在最近三个月内的数据表现上呈现出下滑态势,并在多个指标上开始丧失领先位置。其中,活跃地址数和新代币的发行量方面最为明显。截至9月24日,Solana网络的活跃钱包数为219万个,与6月份的600万相比,下降了63.5%。这一数据水平甚至不及2024年8月前的热度,且这个下滑并不是独立现象。在新代币诞生方面,当前的数据值为3.1万个左右,相较1月份每日创造超8万个的高点同样有巨大下跌。并且这个下跌也是在近期主要发生,在9月15日的时候,每日的新代币数据还维持在5万个左右。
而在DEX的交易量方面,根据Dexscreene的数据显示,最近24小时为例,BSC链上的链上交易量约为143亿美元,Solana的交易量则为83亿美元左右。Solana已经不再是交易最活跃的公链。不过,Solana上最近24小时新诞生的交易对仍有5919个,这一数据扔排在第一的位置。
资金方面,最近一周内Solana的资金流出也较为明显,链上净流出约为6340万美元。
从流出的方向上来看,根据deBridge的数据显示,BSC链成为了Solana资金流出的主要方向,近一周内,Solana流向BSC约4700万美元,而从BSC流回的资金仅有2800万美元。从这个角度而言,BSC的确在虹吸Solana的流量。虽然接下来Solana在资本市场上有着ETF以及多家DAT公司的利好,并且在9月份刚刚通过了最新的Alpenglow升级方案,不过这些都没能提振链上生态的热度。
02
- BSC:强势崛起,流量激增剑指Solana王者地位
BNB Chain在近几个月内一直在处于上升状态。且大有超越Solana的态势。首先在活跃钱包地址数上,截至9月25日,BSC的日活地址数约为480万,已经超过了Solana的219万个。而在4月份,这个数据还只有260万,上涨了约84.6%。此外,在日交易笔数方面,也明显看到在近期有了大幅提升,目前的数据约为1700万每天。而在8月30日,这个数据还只有1000万左右,近一个月来上涨了约70%。相比年初的平均300万每天的交易量相比更是有了近6倍的增长。
资金流动方面,近一周内BSC的净流入资金约为7350万美元,是流入资金量第三的公链。从deBridge的数据来看,流入主要来自Solana、Arbitrum和以太坊主网。
这些变化的背后原因一方面是来源于是源于前段时间Alpha上财富效应的吸引和近来Aster的火热。9月25日,Aster单日的费用达到了夸张的1292万美元,仅次于Tether。合约交易量达到了358亿美元,已经超过Hyperliquid。
9月23日消息,BNB Chain在X平台披露,验证者正在提议将 BNB 智能链的最低Gas价格从0.1 Gwei降至0.05 Gwei,同时将出块间隔从750毫秒加速至450毫秒,以保持与加密货币领域最快区块链的竞争力。一旦这次升级完成,BSC将在性能上与Solana几近持平。很显然,这次BSC链对Solana发起的冲锋,不再像此前推出Four.me发起meme攻势那么简单。
03
- 以太坊:喧嚣之外稳定增长
以太坊主网虽然现在在链上的动态并不明显,但在数据方面也有着较为明显的提升。以日交易笔数数据为例,整个2024年,以太坊网络日交易笔数基本维持在100万笔左右。而在2025年4月之后,这个数据开始明显爬升,目前的数据基本维持在150万到180万笔之间,已经是以太坊历史最高水平。
日活用户方面,同样也走出类似的状态。8月份,以太坊的日活最高达到55.72万,达到近3年的最高。另外,这种上涨同样不再是昙花一现,而是在一段时间内都保持了。截至9月22日,其日活数据仍保持在50万以上。
当然,作为一个以DeFi和基建为主的公链,以太坊主网的热度上升似乎并不是由新项目推动的。以9月25日的数据为例,当日在以太坊主网上新创建的交易池有198个,交易量为1150万美元左右,仅占当日链上交易量38.8亿美元的0.3%。
以太坊另一个主要的数据变化就是TVL,2025年4月开始,以太坊的TVL从450亿美元最高飙升至970亿美元,不过这个数据背后的主要原因可能还是因为ETH价格的上涨,从质押的ETH量来看,这一数据从4月份以来是持续下滑的。这说明以太坊链上的ETH质押量在下降,那么新增的TVL另有出处。这个新增值或许来自于稳定币的增长,截至9月25日,以太坊的稳定币发行市值达到了1617亿美元,相比去年12月的数据840亿美元增长了近一倍。
04
- Base:交易依旧活跃,但用户流失敲响警钟
Base链的链上交易保持的较为活跃。在日交易笔数方面能够看出,从8月份的840万左右的日交易笔到到9月21日增长至1448万笔有了大幅提升,并且创下了历史新高,超过了年初1月份的高峰数据。另外,在新代币的创建数量上也显示活跃,以Dexscreene最近24小时创建新交易池为3586个,这一数据甚至高于BSC链。
不过,在日活数据方面,Base在7月之后呈现出明显下滑态势,从高点的240万日活到9月22日降至79.7万,降幅达到67%。另外,近一周内Base的资金净流出达到9960万美元,是净流出量最多的公链之一。
总体来看,Base仍是以太坊L2当中最活跃的公链,即便是在日活数据方面有所下滑,但仍在各个数据上具有优势。
05
- Arbitrum:L2龙头地位面临考验
Arbitrum在TVL和稳定币数据方面仍保持以太坊L2当中的龙头位置,不过在日交易笔数上Arbitrum的波动性较大,9月22日Arbitrum的日交易笔数达到了428万笔,而在前一天这个数据则为192万笔。这种大波动也是Arbitrum近一年来的交易量变化缩影,总体的交易量变化始终保持这种高波动状态。
在资金的流入方面,Arbitrum在所有公链当中排名第一,近一周的净流入达到2.17亿美元。从流入的细分来源看,USDT0和Hyperliquid仍是流入的大头,这也说明Arbitrum在当前作为Hyperliquid的资金桥仍发挥着较大的作用。不过,随着Hyperliquid自建的稳定币USDH上线,这种东风效果可能也将很快消失。
06
- Hyperliquid:面临新兴对手的激烈竞争压力
从公链的角度来说,Hyperliquid的数据并不显眼。其日活用户虽然有了明显增长,但也仅有6.52万。而在交易笔数上,一周的数据也只有300万左右。TVL数据上在今年有了大幅增长,从4月份的19亿美元增长至61亿美元。
从DEX的角度来看,Hyperliquid近期明显遭受了来自Aster的竞争压力。8月以来,交易量有了明显下滑的趋势。从100亿到200亿美元的波动区间下降至50亿到100亿美元的区间。
07
-
Sui:增长陷入瓶颈,新兴公链进入沉寂期?
Sui的发展在2025年似乎进入到了瓶颈期。交易笔数方面在进入2025年后一直处于1000万笔左右的水平波动,没有出现明显的上涨。
活跃地址数上虽然比2024年3月前高不少,但在近一年内也同样处于在50万~100万日活之间波动,没有明显的上涨或下跌趋势。而在TVL数据方面,Sui则是有了不小的下滑,从7月的12.4亿美元一路下滑至5.75亿美元。链上24小时新创建的交易池也只有40个,远低于之前MEME活跃的阶段。似乎,作为此前被寄予厚望的新兴公链,Sui正进入一个沉寂期。
08
-
Avalanche:链上活动异
-
常激增,RWA或成未来焦点
Avalanche在沉寂数年后在近期终于迎来了爆发。最明显的数据表现就是活跃地址数上,自进入9月份以来,Avalanche L1s的日活地址数从十几万激增至数百万甚至在9月22日创下2900万的历史记录。交易笔数上也突然增长至5000万级别的水平。
不过这种激增似乎和Avalanche (C-Chain)的活跃度关联不大,单看C- Chain的数据其活跃地址数仍维持在20万左右,虽然也有所增长,但与整体的差距也十分巨大。PANews猜测,这种数据的异常增大可能是Avalanche某个子网络进行压力测试有关。8月,Grove Finance计划通过Centrifuge和Janus Henderson在Avalanche区块链上配置约2.5亿美元规模的RWA。
9月23日,AgriFORCE宣布更名为AVAX One,计划募资5.5亿美元,成为首家专注于收购Avalanche(AVAX)代币的纳斯达克上市公司。从生态的路线来看,Avalanche目前更偏向于发展RWA和稳定币方面。
09
-
World Chain:巨额资金
-
流入背后的“真相”,团队代币迁移
World Chain之所以在此提及,是因为在最近一周的链上净流入排行当中,WorldChain排名第二,净流入资金达到了1.19亿美元。不过,这种资金流入可能并不是由用户主导导致的,而是Worldcoin团队的一次战略性内部代币迁移,9月22日,Worldcoin团队钱包从以太坊主网转出1.1亿枚WLD,其中8500万枚(1.11亿美元)跨链至World Chain。
从近期的数据变化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公链领域的竞争已进入新的阶段。BSC链凭借现象级应用的财富效应和生态运作,成功从Solana手中夺取了大量流量和资金,上演了一场经典的“逆袭”。以太坊则依靠其强大的网络共识和根基,在稳定币和基础建设层面展现出“压舱石”般的稳定力量。
与此同时,Layer2的内部竞争、新兴公链的增长困境告诉我们,这是一个技术迭代与叙事构建双轮驱动的市场。任何一条公链的领先地位都非一劳永逸,唯有持续创新、构建繁荣的开发者生态并捕捉到下一个市场热点,才能在这场无休止的流量争夺战中立于不败之地。未来的格局,仍充满变数。
点个【 在看 】,你最好看
4. 干了这碗鸡汤
作者: 闲画生财
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BDASPndMRtTJM5gzcsFejg
发布时间: 2025-09-26T17:27:00
2025年9月25日晚7点,围观雷军一年一度演讲《改变》,我把演讲中的汽车手机换成ETF,遂成此文。
1
part1-内耗
2020年,A股迎来了自己的三十周年,总市值一百万亿,股票四千只,基金两万只,成功跻身世界前列。
在很多人眼中,A股已经非常成功了。但我内心,却充满着难以言说的焦虑。
我所处的基金行业,先锋领航、贝莱德、富达如同几座无法逾越的大山,几乎看不到赶超的希望。是躺平认命,还是继续打拼?
行业中很多人都累了,想停下来歇一歇。这点我完全理解,其实我自己也很累。可下一个十年,竞争只会更激烈,还有多少人愿意继续作战呢?
更让人疲惫的是,网上充斥着各种质疑、批评,甚至是攻击。不少人对A股有偏见,固执地认为,“十年不涨”,“没啥价值,就是融资市”,“只会套基民的钱,肯定走不远”等等。
那段时间,我陷入了严重的内耗。
2
part2-做ETF
挣扎许久后,我下决心直面所有问题,找到破局之路,逆天改命。
我们开始了漫长而深入的复盘。每次复盘会,我们找七八个专家放开聊,常常一聊就是四五个小时。这样的会开了四五十次,持续了半年时间。
经过这半年的复盘,我们发现,全球顶尖的资管巨头,最终几乎都成了ETF巨头,ETF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我们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停掉主动基金,队伍缩编。
转型,大家心里没底,一直下不了决心。
后来,我鼓励大家,“ETF,我们不干肯定输;不试试,怎么就知道我们就干不成呢?”
怀疑,依然笼罩在很多人心中。我们见到每位合作伙伴,都需要拼命解释,对方才能理解。费尽了周折,我们才终于重新组建了团队。
而此时,我们压力巨大,我们正同时供着“两个孩子上大学”——宽基、行业,每个都是大投入大项目,这个压力令人窒息。
3
part3-第一只
第一只ETF按计划募资了。我们的产品跟踪最先进的指数,仅指数使用费就超过两千万。
上市一个月,净值始终大于1。这一个月,让市场见证了我们的实力。
接下来,净值冲击1.1。这一次,行情不错,我们仅用半年,就完成了目标。
回顾第一只ETF的历程,经过太多的波折,但最后的结果远超大家的想象。网上有句话,我非常喜欢,分享给大家,“你只管努力,其他的,交给天意。”
这只ETF让我真心感慨,只有发自内心的热爱,百折不挠的坚持,才能创造奇迹。
4
part4-第二只
去年,第二只ETF发布,创造了更惊人的成绩:3分钟大定超过2亿份额。这个数字震撼了整个基金行业,甚至因太过惊人,引来不少质疑。
第二只ETF为啥能够再次获得巨大的成功呢?
从第一天开始,我们就带着破釜沉舟的决心,投入巨大,力求把每个细节做到完美。
我举一个例子,原来规划的C份额,相比同行来说已经非常不错。但我觉得还不够,我们如何才能消除用户的疑虑呢?想大改已经来不及了。
后来想了一个最简单直接的办法,把C份额换个名字,就叫A份额。
就这样,“最强A份额”登场了。发布会上,我反复强调:这个A份额不是C份额。这真不是吹牛,这个A份额确实是我们以前规划的C份额的Pro版。
“最强A份额”,真的能被大家接受吗?
我们内心依然有点忐忑,但我坚信,我们为它倾注的无数心血,一定会赢得很多人的共鸣。
“最强A份额”上市后的表现,充分说明了,大胆“冒险”的决策,都是值得的。
它给我的启示,就是:遭遇难题,不妨换个思路,大胆去尝试,就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5
part5-第三只
第一只ETF,第二只ETF,用一系列扎实的成绩,改变了基民的质疑。
今年,我们启动了ETF高端化,开始正式对标先锋领航。
在跟踪指数方面,我们为基民精心挑选了对标标普500的A500。
A500由专业的指数公司开发,成份股500只,每只都是手工筛选的龙一龙二,营收高,利润高,估值低。
基金经理重大升级,同时配置正副两位基金经理,都有基金从业证书。
管理费比上一只ETF便宜75%,是有史以来最低的管理费,为了让基民买的便宜,我们决不妥协。
在赎回费上,我们深度定制了三个档位,最短七天,其次三个月,最长半年。
除了传统的A份额C份额,我们还精心准备了两款订制份额,分别为Pro和ProMax。
定制份额过往只有先锋领航和贝莱德等品牌才能提供,很多流程都是经验丰富的研究员手搓出来,成本高,管理也很难。定制份额决定发布时,分歧还是很大,不少同事认为,买的人不多,百分百会亏钱。
但我坚信,基民是一群高审美的用户,他们追求个性独特的基金,一定会有很多人喜欢。而且我希望让更多人能体验到海外大厂才有的服务。
从募集到上市,不到1个月已卖出300亿。
上市后被媒体和KOL、友商们测了个遍,“百万严选”到了更夸张的阶段,我很自豪地说,它扛住了。
它绝对不是普通的ETF,它是一只收益高、回撤低、费率便宜的ETF,肯定是体验感最好的ETF之一。
虽然我知道离大家的期望值还有巨大差距,但我们一定会继续努力。
6
part6-无畏前行
今天,一个全新的A股,正坚定地站在时代面前。
ETF,本身就是希望——路可以重新走,梦可以重新做,未来可以重新书写。
ETF,更是一种信念——敢于破局,豁达乐观,始终相信更美好的明天。
未来,我们将与所有勇敢的基民一起,继续无畏前行!
7
真底气
简单回顾过去历年演讲主题。
2020:《相信自己,一往无前》,做长期有价值的事情,和时间做朋友。
2021:《我的梦想,我的选择》,最好的投资,就是投资自己。
2022:《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你所经历的所有挫折、失败,甚至那些看似毫无意义的事情,都将成为你最宝贵的财富。
2023:《成长》,人因梦想而伟大,又因坚持梦想而成长。
2024:《勇气》虽千万人吾往矣,我愿押上一生全部声誉和成就,为小米而战。
2025:《改变》,干,不一定赢;但不干,肯定输。
雷军是个会讲故事的人,但鸡汤味越来越重,听多了会腻。小米能走多远,终究看的是产品,产品好才是真底气,产品好才能更长久。和雷军总共勉。
5. 组织能力才是 AI 公司真正的壁垒|42章经
作者: 42章经
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FpKYbo3ptY0NiI1GoXpAyA
发布时间: 2025-09-26T16:30:00
本期播客前半部分是任川的单人分享,后半部分是现场交流,原文约 14500 字,本文经过删减整理后约 5600 字。
任川单人分享
我们公司成立于去年 4 月,一开始就采用了 AI Native 的组织形式,两三个月后,就把 AI 深度嵌入了研发的各个环节,这一年多实践下来,效率和效果都很好。
今天我就会从工作流、人才、组织三个维度,分享我们打造 AI Native 工程团队的经验。
先说第一部分: 如何用 AI 重构研发工作流,把效率提升 10 倍。
所谓「10 倍提效」只是保守说法,实际体感远不止于此。拿 Code Review 举例,这件事即使在效率优化到极致的 Google,平均也要一两天,而我们只需 10 分钟。
我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很简单:只让 AI 来做 Review。
AI 不仅能提效,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好处,就是减少摩擦。人工 Review 很容易让人觉得是在「挑刺」,但如果是 AI 指出问题,工程师反而会感谢它帮自己排雷。所以在我们团队里,大家都会相互推荐好用的 AI Review 工具。这种「好用」很难用量化指标衡量,更多取决于工程师的主观体验。
目前我们觉得最好用的工具是 CodeRabbit。只要它批准,我们就直接合并代码。
当然,即便 AI Review 的效果已经很好了,还是有可能会漏掉 bug。这听起来有点危险,因为在传统工作流里,上线后再发现 bug 很麻烦,但 AI Review 的速度极快,所以哪怕出现问题,我们也可以立刻回滚或线上修复。
通过这个例子,我想和大家分享我们用 AI 重构工作流的三条经验。
首先,我们默认由 AI 来承担所有研发工作。
这并不是说要无脑地把一切都交给 AI,而是要转变思维模式。
在传统工作流里,我们通常会默认所有事都由人类完成,只有偶尔发现 AI 能帮上忙时,才会让它介入。但这样可能会错过很多 AI 提效的机会。
我们的逻辑正好相反:我们默认所有事都由 AI 完成,只有当 AI 遇到确实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再由人类来补位。
这样思考下来,AI 其实可以直接完成很多工作,重构我们的工作流。
它不止能写代码,还可以写文档、写测试、写设计文档、做 Review、上线和监控等等。和大家分享几个场景和工具:
在 Coding 环节,我们会用 Linear 管理任务,用 Devin 生成代码。我们可能会一次性在 Linear 中创建 10 个任务,然后由 Linear 将任务自动分配给 Devin,再由 Devin 批量生成代码。整个过程中,我们甚至都不需要打开 IDE。现在,我们大约 90% 的代码都是通过这种方式生成的。
在生产监控中,我们会用 incident.io。它会收集我们的工作日志,自动分析和预警,甚至在出现问题时给出初步诊断,目前这已经能覆盖我们近一半的监控需求。现在我们已经不需要专职的运维人员了,只靠工程师配合 incident.io 就足够。
此外,我们最近还发现了一个 AI 可以重塑的工作流,就是 go-to-market。传统销售流程很长,一个客户可能从头到尾要接触四五个人,但有了 AI,整个链条将被大幅压缩,或许一个人就能 end-to-end 地完成全部工作。现在硅谷很多公司都在做 GTM 自动化,我也觉得这里面大有可为,很值得关注。
虽然 AI 现在还不能完全替代人力,比如 Infra 层还是比较依赖人工,但在前端、产品等环节,AI 的表现已经非常好了。随着 AI 的效果越来越好,我相信未来需要人类参与的部分也会越来越少。
第二条经验,就是我非常推荐大家使用 Claude Code。
这点现在讲起来有点尴尬,因为 Anthropic 最近限制了国内访问…但我们用下来,它确实还是最好用的,一是 Claude Code 能力本身就很强;二是它有 SDK,可以做大量二次开发。
而且 Calude Code 能做的事远不止写代码。Claude Code 「全球第一人」刘小排(他用 200 美元的套餐消耗掉了价值 5 万美元的 token)就说过:只要有 SOP,就没有 Claude Code 执行不了的任务。
第三条经验有点反直觉。
大家通常觉得开会、对齐很重要。但在 AI Native 的工作流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很容易变成瓶颈。
所以我们的做法是:让每个人从头到尾独立完成工作,尽量减少对齐。如果必须要对齐,那大家就把原则和想法写进 codebase,让人和人、人和 AI 在代码里自动对齐。
讲到这里,其实大家能感受到,AI Native 的工作方式和传统的工作方式很不一样,这也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那么 AI Native 的工程团队最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呢?
第一,人需要成为 AI 的「Context Provider」。
我们使用 AI 有个原则,就是「人 + AI」的产出必须大于「AI 单独工作」的产出。
这听上去非常合理,但在实践中,很多时候人类的介入反而会拖慢效率。
很多人只把 AI 当提效工具,但其实大家应该转变思路:让人类为 AI 提效。这样或许反而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因为今天模型的能力已经很强了,AI 产出效果不够好,更多是因为 Context Engineering 不够好,或者是人类没有为 AI 提供足够的上下文
所以在 AI Native 的团队里,人类很重要的价值,就是成为 Context Provider,为 AI 打造更好的上下文,提供它不具备的知识。
比如我们的产品主要是用 AI 帮餐饮行业提效,让 AI 帮忙接电话、预约、下单等等。要做好这些工作,需要对餐饮行业有很深的理解,而 AI 本身不具备这些知识。但我们有同事暑假常在餐厅端盘子,ta 所积累下来的对餐饮流程的理解,就是对 AI 极有价值的 Context。
第二,人应该做「Fast Learner」,快速掌握最少必要知识,从而与 AI 高效沟通。
现在一个人遇到新问题,已经不太可能在短时间内学得比 AI 还强了。所以在面试和日常工作中,我们不太在乎一个人已有多少技能,更在乎 ta 能否快速掌握基本知识,把目标和问题定义清楚,然后激发 AI 的潜力,用 AI 的力量去解决问题。
第三,每个人都应该是「Hands-on Builder」。哪怕一个人只负责产品中的一小部分,也要对全流程和最终结果负责。
举个例子,如果你只做前期研究,却不 Build、也不对结果负责,那你就需要和上下游反复传递 Context。而只要出现这种传递,团队效率就会显著下降。
讲完人才,最后,我们再讲讲 AI Native 工程团队的组织形式和分工模式。
首先,我们实践下来,发现更合理的方式是「按结果分工」,而不是「按流程分工」。
什么叫「按结果分工」呢?
举个例子,我们有一个对商家需求负责的小组,还有一个对消费者体验负责的小组。其实后者的日常工作更偏前端,但我们不会把它定义成前端组,而是要求这个小组具备前后端、运维等全链路能力。只要消费者体验出了问题,不管在哪个环节,都由这个小组直接解决。
甚至我们的工程师也要参与产品设计、GTM 等环节。我也非常鼓励我们的工程师自己去跑客户,获取一手反馈,而不是像在传统团队里那样,由销售去见客户、把客户的需求转达给 PM、再由 PM 转达给工程团队,因为这样层层转述下来,一来工程团队未必能实现,还要再反复沟通,二来客户的需求可能已经走样了。
「按结果分工」不一定是最佳模式,但我相信即便未来继续演变,也不会再回到工业时代、互联网时代那种「按流程分工」的模式。
原因很简单:过去需要在每个环节安排不同的人,而在 AI 时代,可能 98% 的工作都能由 AI 完成,人类只需在 AI 做不了的地方补位。到那时,还按流程来分工明显就很不合理。
第二,我们的组织以工程团队为核心,因为工程团队最容易为结果负责。
比如我们要上线一个功能时,工程团队会第一时间利用各种各样的工具,完成包括研发、产品、设计在内的基础工作,先做出一个 60 分的版本,快速上线。而其他团队,比如专业的设计师,会再在这个 60 分版本的基础上优化。
过去大家总说「talk is cheap, show me the code」,但上线一个新功能的成本很高,所以大家要开很多会,让所有人全部拉通对齐,得出一个很完善的方案再付诸行动。
但现在「talk is cheap, but code is cheaper」,生成代码的成本极低,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追求「速度优先」,先上线一个 60 分的东西,大家再一起努力把它做到 100 分。
正是这种方式,让我们在一年内就能搭起一个复杂系统。
第三,未来的组织形态,可能是「少量核心合伙人 + 大量灵活合同工」。
在传统互联网公司里,每个岗位都会有 back up 员工。但在 AI Native 的组织中,每个人都按结果分工、为结果负责,所以一个人的价值和不可替代性很高。一旦一个员工离开,就会对公司产生很大的影响。
那为了留住这些人才,就需要给这些员工提供类似于合伙人的待遇。
但如果所有的员工都享受合伙人级别的待遇,成本又很高,所以全职的核心员工数量不会特别多,需要大量的灵活合同工来作为补充。这些合同工往往在某个领域有很丰富的经验,他们也更愿意和多个组织合作,而不是全职绑定在一家企业。
我们这套模式在硅谷算是比较先锋,但绝不小众,更不是最激进的。湾区初创公司各有各的做法,不过大家的思路基本都在往这个方向发展。
Q&A 精选
(活动的另一位嘉宾是上期[Mercor
高速增长的秘诀与其中的聪明人|42章经](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yMDE5OTYyMw==&mid=2651051021&idx=1&sn=668ebdb9e247b0ea95e4af8915c9f065&scene=21#wechat_redirect)的虞快,所以 Q&A 部分也有一些虞快的补充)
Q1: 为什么大厂不效仿你们这种 AI Native 的组织形式?是不是这种方案只适合初创公司,一旦公司规模大起来,就很难行得通?
任川: 我在 Google 的时候,内部一些小团队也会这么做,但要推行到整个公司确实非常困难,因为大厂想调整组织架构,要考虑的不只是效率,还有很多额外因素。比如微软 CEO 最近就公开道歉,说之前裁员过猛,需要重建员工信心。
不过现在很多明星 AI 公司规模都不大,甚至有人在讨论会不会出现「一人独角兽」。如果未来几个人就能做出惊人的产品,那可能也不需要 Google 这样十万人的公司了。
Q2: 在你们这种组织模式下,团队的一天是怎样的?
任川: 我们的工作节奏表面上可能和传统公司差不多,但实际产出效率差别很大。
我们每天会把会议集中在中间的 3–4 个小时,其他时间尽量不排会,大家分头去做事。像我最开始提到的 Code Review,每个人每天都会收到 3-5 个这种请求,然后会各自完成写代码、AI review、merge 的全流程,效率非常高。
Q3: 有些代码可能已经迭代了十年,非常复杂,人类工程师都未必能完全掌握。这种情况下,AI 介入的可行性有多大?是不是 AI 更适合从 0 到 1,而不太适合从 1 到 100 的场景?
任川: 这个问题特别好。你所提到的,就是典型的需要人来给 AI 做 Context Provider 的场景。
就像你说的,大模型不具备这么多年的经验积累。在这种情况下,AI Coding 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所提供的 Context 的准确性和信噪比。如果 AI 跑出来的效果不够好,并不是因为模型能力不行,而是因为我们提供的上下文不够好。
要解决这个问题,要么就是等模型更强大,强大到上下文不够也没关系;要么就是人类想办法给 AI 提供更好的上下文。前者成本很高,也很难预期,但后者是公司和个人都可以努力的方向 。从个人角度来看,学会为 AI 提供更好的 Context,将是未来 AI 工程师非常核心的技能和价值。
Q4: PM 在你们内部是什么样的角色?
任川: 我们团队现在差不多 20 个人,没有全职的 PM,基本上工程师就把 PM 的工作做了,这样工程师也可以直接拿到客户反馈,比中间隔着一层 PM 的效率更高。
而且其实对于创业公司来说,CEO 或者工程负责人就是最重要的 PM。
虞快有什么补充吗?
虞快: 我觉得公司早期没有 PM 很正常。Mercor 到现在已经有大约 150 人,也只有 2 个 PM。
很多时候不是工程师做不了 PM 的事,而是他们知道有 PM 的存在后,就容易丧失 ownership,倾向于把难题推给别人。可 PM 在做决定时,又必须回过头来找工程师确认,来回沟通一大圈,最后这个决定往往还是工程师和 PM 一起下的。
所以其实只要你招的人足够聪明、善于解决问题,ta 没理由只能做工程决策、做不了产品或商业决策。
Q5: 大家对工程师的固有印象可能是特别擅长写代码,但不善与人沟通,而 PM 则是懂用户、会沟通、能提炼需求。如果让工程师兼做 PM,是不是对工程师的要求特别高?这样的人好招吗?
任川: 这样的人确实不太好招。现在能快速学习 AI、用好 AI 工具的工程师本就不多,还兼备产品能力的更少。
但其实现在软件工程师岗位,已经不是只有懂代码的人才能胜任了。我认识一些 PM,他们不会写代码,但现在用各种强大的 AI Coding 工具,也能独立做出产品。
所以我觉得未来可能不会再有「PM」和「工程师」的严格区分,大家都是 Builder。只要能 Build 出东西、对结果负责就可以。
Q6: 怎么筛选出真正会用 AI 的人?
任川: 我们有两种方式。
首先,我们不做传统的一小时面对面的面试,而是会直接给候选人一个 take-home 的任务。
比如我们会让你在两天时间内 Build 一个产品,而这个产品比较复杂,没有 AI 基本做不出来。如果你能在两天内做出这个产品,那你肯定很会用 AI 工具。如果你手搓了一个产品出来,那说明你更是技术大牛(笑)。
两天后,我们再约着聊半小时,请你讲讲过程中的思路和细节。这样我们也可以进一步判断你能不能用好 AI。
当然,有些背景很强的人可能不愿意花时间来做这个任务,那这本身也是一种双向筛选。我们可能会因此错过一些人,但这种方式整体来看效率比较高,最后也能帮我们招到想要的人。
另外,我们最近也在尝试一些新的办法。比如我们会给你一个写好的大型
project,其中埋了很多雷,然后要求你在一小时内优化它。这个项目很复杂,时间又很紧迫,你大概率只能靠 AI 来快速理解和解决问题。
Q7: 该如何打造一个 AI Native 的团队?
任川: 我们比较幸运,公司很新,没有历史包袱,所以一开始就在用全新的 AI Native 的方式来组建团队。
在我看来,经验在这个时代未必是优势,很多时候甚至会成为负担。
比如有一些比较 senior 的人,已经习惯了传统的工具和工作流,连 Cursor 都不愿意用,就很难适应新的组织方式。相比之下,一些刚毕业、学习能力和求知欲都很强的年轻人,反倒是更适应 AI Native 的团队。他们在读书时就已经离不开 AI,用 AI 工作对他们来说非常自然。这样的人虽然不好招,但我相信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多。
Q8: 公司在 10 人、50 人、100 人的规模下,分别需要设立哪些岗位?
任川: 我们现在只有 20 人,所以我不敢断言 50 人、100 人的公司会怎样。但我们的底层原则始终是「按结果分工」,也就是每个人都要为某个目标或问题负责。至于怎么实现,我认为没必要通过分工设太多的限制,可以让大家自由发挥。
这里可以请虞快补充下,Mercor 扩张到 150 人之后,出现了什么新岗位?
虞快: 我们一上来就是每个人负责一个 feature,公司渐渐变大了之后,开始招负责安全、QA、测试的人,后面随着平台扩张,也会需要平台工程师。
Q9: 该怎么招到和留住优秀的人才?
任川: 前面我有提到过一点,就是未来需要给核心员工合伙人级别的待遇。
另外,我很认同一位朋友说过的一句话:与其费劲招人,不如先提升自己。
有时候你招来两三个人帮忙,可能比你一个人干还要忙。但如果你能用好 AI 工具,那你一个人也有可能完成原本需要两三个人才能完成的工作,效率反而更高。
虞快: 我补充一点。
在招人时,我发现越是强的人,越要给 ta 上面试难度。因为强者往往有天然的好奇心和挑战欲,如果你的公司名不见经传,面试流程却很特别、很有挑战,ta 可能更愿意加入。
42章经
思考事物本质
6. 最新数据:散户开始冲公募基金了?
作者: 望京博格投基
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qgutFASHEo1UoHXgnRB8Qg
发布时间: 2025-09-26T12:34:34
望京博格投基
- 最新数据:散户开始冲公募基金了?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
, ,
轻触阅读原文
望京博格投基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微信扫一扫
使用小程序
× 分析
__
![跳转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可打开此内容,
使用完整服务
: , , , , , , , , , , , , 。 视频 小程序 赞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分享 留言 收藏 听过
7. 最新数据:散户开始冲公募基金了?
作者: 望京博格投基
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ii0VQW_68gvmFNlu0aWPSg
发布时间: 2025-09-26T06:42:38
__
此内容因违规无法查看
接相关投诉,此内容违反《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查看详细内容
: , , , , , , , , , , , , 。 视频 小程序 赞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分享 留言 收藏 听过
文章评论